写在前面

你好,我是思考问题的熊,展信佳。

上次通过邮件与你同步近况还是 1 月初,转眼已是三月。本期邮件通讯我会聊聊自己的几个思考感悟和分享过去一段时间的内容更新。

思考碎片

均匀地生长 定向地生长 持续地生长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自己陷入了情绪感冒和自我怀疑,因为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一个性格/习惯缺陷:不擅长「差不多就行」。

能够明确告诉自己「差不多就行」或「就这样吧」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完。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写作上都是如此。

拿写作来说,翻看自己的写作软件,其中千字左右的内容还有十多个半成品和十多个 to write list。看着这些就足够人头疼,我能感到自己的表达洁癖,想到每篇都需要再查很多资料和编辑排版才能发出来,就更难了。

如果我可以接受把这些「半成品」看作不那么完善的「成品」,很多困惑和纠结也就没有了。

相比间隔很久才写出一篇看起来不错的长文,更重要的是做到:均匀地写、定向地写和持续地写。

所谓均匀就是强度一致,定向就是专注一个尽可能具体细分的方向,持续则是要保持高频接触。

类似的,在工作和学习中,同样也需要做到均匀地生长,定向地生长和持续地生长,在这个基础上偶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光,就再好不过了。

当面的赞美和背地的批评都不要当真

你问我面对哪些话不要太当真,我现在能想到两个场景:一是当面听到的赞美;二是背地里听到的批评。

你在公开场合听到了一个人对你的赞美,不要太得意,多想一下这些话是否更多是说给在场其他人听的(你们能这样就好了)。

你从一个人口中听到了另一个人对你的批评,不要太失落,多想一下这些话很有可能也是专门说给别人听的(背后说人往往别有用心)。

哪些话又可以当真呢?条件换一下,背地里听到的赞美和当面听到的批评。

珍惜那些愿意在你不在场时夸奖你和愿意当面给你坦诚建议的人吧。

过滤掉噪声 提取出信息 关联成知识

我们每天一睁眼就在不停的接收各种内容,但需要警惕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噪声或与你无关的数据。你需要从中挑选出那些于你有意义和有关系的信息,很多人往往在这一步就失败了。

比如最近大热的ChatGPT,你是被淹没在了被取代的焦虑中还是忽略了它究竟和你有什么关系。

而在找到这些信息之后,你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归类和关联,讲信息整合为可以复用的知识。

其实,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这就是我一直在尝试贯彻和执行的写作以及分享思路。 无论是专业相关还是不相关的,我都希望自己呈现出的内容是经过筛选和关联的知识,它或许能够在某个维度给你带来一点点洞察和启发。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我也推荐你时刻用这三个步骤去审视自己的工作和思考过程:过滤掉噪声,提取出信息,关联成知识。

行业与专业

MSK 前瞻性临床队列 MSK-IMPACT 和 MSK-ACCESS 样本量突破 10 万之后,MSKCC 的分子肿瘤中心 (Center for Molecular Oncology, CMO) 主任 David Solit 最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晒了这样一个截图,并补充到:

随着数十种 tumor-agnostic 和肿瘤特异性的基因组生物标记得到 FDA 批准,肿瘤以及胚系基因组检测应该被考虑用于所有需要系统治疗的癌症患者。

An image to describe post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展示成果」的同时,David Solit 还提出了自己想到的 8 个关于肿瘤NGS检测临床应用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我把这些问题整理成了一篇文章,如果你目前就在这个领域中也许其中有些 point 会给你启发。

更有趣的是在2020年1月这个数字刚来到5万时,他同样发表了一些想法和平路。我也一并整理了出来,放在了一篇文章中。

详细内容在这里: 尚待解决的肿瘤基因组检测临床应用问题

我想问问熊

「我想问问熊」是今年重新开启的读者问答系列内容,我会从大家在各个渠道的留言和提问中找一些适合公开讨论的进行回答。

比如,正月十三我回答了一个关于音频播客推荐的问题。

熊,我因为之前听你的「熊言熊语」播客养成了听播客的习惯,现在你已经很久没有更新音频内容啦,不知道平时有没有听一些肿瘤研究专业相关的播客呢,可否推荐一些?

从杂志期刊、知名大厂、医院机构和名人教授四个维度,我列举了 14 档和肿瘤研究相关的英文 podcast。更多具体回答内容在这里: 不要错过的 14 档肿瘤研究专业相关播客

比如,前一阵子又回答了一个关于坚持和放弃的问题。

熊,我做事情很难坚持下来,很多计划坚持做的事情没有多久就因为各种原因都放弃了。想问问你是怎么坚持做一件事情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梳理了这些年自己「坚持又放弃」的几件事,也许能让你读后心情舒畅些,还分享了我关于所谓坚持和放弃的理解。更多具体回答内容在这里: 难道坚持不就是为了放弃吗

如果你也「想要问问熊」,欢迎通过邮件的形式直接回信,写下你感兴趣的任何问题。你来坦诚提问,我来坦诚回答。

熊言熊语会员计划文章

熊言熊语会员计划目前更新了七期 plus 内容,在这里一并进行汇总与你同步,如果有感兴趣的内容不妨点击链接直接了解。

V010plus.熊言熊语:行业新人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aka 会员计划详解

本期内容涉及如下三个话题:

  • 用什么心态去对待这份会员计划通讯
  • 会员计划未来会涉及哪些具体主题和内容(aka 我的行业新人学习思路分享)
  • 如何让这份内容发挥更大价值

V011plus.熊言熊语:2022 年肿瘤精准治疗进展回顾

本期内容,依托于两篇 12 月发表在 Cancer Discovery 的文献,通过 OncoKB 新增 biomarker 和 FDA 药物审批的视角,从药物设计、实验研究设计和新的生物标志物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

让我门一起回顾下 2022 年的肿瘤精准治疗进展吧。

V012plus.熊言熊语:从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到联合用药策略(上篇)

尽管很多靶向治疗药物最初可能非常有效,但单药治疗的耐药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耐药是肿瘤 NGS 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这其中包括各类靶向治疗耐药和免疫治疗耐药。

本期内容围绕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这一话题进行展开,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 靶向治疗核心原理
  • 靶向药物的原发性耐药机制
  • 靶向药物的获得性耐药机制
  • 肿瘤内异质性对耐药的影响

V013plus.熊言熊语:从新闻稿引申到多癌种早筛公司和 FDA 突破性设备计划

本期内容从一篇多癌种早检产品获得 FDA 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的新闻稿出发,详细解读了该领域第一个和第二个获得同类获批的产品,并介绍了它们和背后公司的现状。

同时还介绍了 FDA 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 是什么,申请究竟有什么难度,有了 FDA BDD 认证究竟意味着什么等问题。

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尝试向你具体剖析自己看到一篇文章之后的思考路径。

V014plus.熊言熊语:从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到联合用药策略(下篇)

第 12 期内容我们一起学习了「从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到联合用药策略」的前半部分内容。

针对耐药机制,靶向药物的耐药可以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其中继发性耐药又可以划分为遗传机制和非遗传机制。

针对上述不同耐药机制本期我们将展开了解不同的联合治疗策略。

V015plus.熊言熊语:聊肿瘤生物标志物时我们在聊什么

作为生物标志物系列开篇内容,本期算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介绍。它既可以作为系列内容的说明,也可以作为今后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参考,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 生物标志物的简单介绍
  • 了解生物标志物的六个不同维度
  • 哪些生物标志物值得关注
  • 具体学习生物标志物的五个层面
  • 推荐三个生物标志物学习资源

V016plus.熊言熊语:biomarker 系列-同源重组修复缺陷 HRD (part1)

具体学习一个生物标志物可以关注的五个层面:生物学背景、临床应用场景、临床验证历程、方法产品以及前景思考。

作为生物标志物系列的第一个主题: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 HRD),我将遵循这五点内容与你分享。

今天这一期(Part1)涉及到  HRD/DDR 生物学背景、临床应用场景和临床验证历程的前半部分内容(2010-2016 年)。

后续更新的 Part2 可以阅读到 HRD 临床验证历程的后半部分内容(2016-2020 年),以及 HRD 检测相关的多种方法和国内外代表产品。而关于 HRD 应用前景和思考部分将会在 Part3 中分享。

如果你对肿瘤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行业思考感兴趣,欢迎在 邮件通讯官网 参与熊言熊语会员计划。

好了,本期通讯就写到这里,祝一切顺利,下次再见~

思考问题的熊

2023-03-01 夜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欢迎将它推荐给你在意的朋友;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梳理和行业动态解读,欢迎参加熊言熊语通讯会员计划。